新发展理念下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入推动了乡村振兴,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兴旺、振兴乡村文化、促进绿色发展,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新特征、新要求,抓住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快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平台建立、强化乡村数字产业新业态培育工作等对策建议,以期推进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一、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6.06万亿元,其中数字经济发展规模超50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5%,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数字产业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数字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推动了新业态新模式建设。


1.1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一直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农文件为乡村发展提供保障,明确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规划,乡村振兴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如表1所示。

表1 国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

国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

2018—2022年中国三大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

图1 2018—2022年中国三大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


1.2农业领域产业数字化发展潜力巨大

正是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我国乡村经济数字化、产业化取得了相应成就。随着我国产业数字化的迅速发展,中国数字经济保持高位增长。由图1可知,2022年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10.5%、24.0%和44.7%。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略显滞后,但其成长空间巨大,立足新发展阶段,充分利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


1.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建设,数字经济开始加速向农业农村渗透,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3.08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与2022年相比提高4.6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同比缩小2.5个百分点。农业农村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构建,加速了数字乡村建设,如浙江省德清县“数字乡村一张图”、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的“1+1+10+N智慧章广平台”等,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全面融合应用,农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二、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2.1数字经济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我国必须从全局角度思考,实现社会整体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补齐了乡村发展短板,催生新业态。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型模式,打破了乡村地理位置的局限,有效实现从农产品到消费者的直接对接,降低了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幅提升了乡村经济发展速度。数字信息技术嵌入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农民的个性消费和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使其足不出户便可买到天下好物,改善了乡村生活品质;越来越多的农户利用移动手机,通过电商平台售卖农产品,减少了中间环节,并提高了销售价格,真正让农民享受到“数字红利”,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数字经济充分发挥“5G”“互联网+”的优势,聚焦乡村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服务创新,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并向农村下沉,满足乡村对优质公共资源的需求。例如,“互联网+医疗”可以远程开展问诊、会诊和诊断等医疗服务,将优质医疗资源转向农村;“互联网+教育”通过远程同步课堂提升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智慧校园,构建乡村教育新模式。


2.2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推动产业兴旺

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兴旺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前提,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则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呈上升态势,十年间累计建成15.6万座初加工设施,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险设施,农产品转化率达72%。乡村产业建设要因地制宜地打造当地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专业化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发展,充分借助数字经济优势,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构建乡村产业全链条。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盘活各类乡村资源要素,深度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数字化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促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最大化地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效用。


2.3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明,振兴乡村文化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将数字技术植入乡村建设和居民生活中,激活乡村文明“一池春水”。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文化,打破传统文化传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指明新的路径和方向,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慧支持。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处于“封闭”状态和尚未被充分挖掘的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和利用,使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农民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随时随地获取文化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加速乡村文化信息流通,满足农村群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AI、图像处理等可以完整记录和保存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使各地农民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2.4数字经济助力农业生产,促进绿色发展

如今,绿色低碳已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期任务,要求我国始终以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数字信息技术助力农业生产领域有助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通过物联网进行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可以为精准施肥、农药喷洒、农业节水灌溉、废弃资源再利用进行测量、计算和监控,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精准化发展。同时,随着农业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将农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与大数据平台相连接,利用大数据可视化可以直观高效地检测农业生产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并可接受大众监督,共同维护绿色生活环境。农业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让数字发展红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广袤乡村。


三、新发展理念下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3.1加快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应紧抓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加快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持续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程度,推动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乡村的前提保障,相关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大农村数字化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层层压实财政资金支出责任,并给予乡村基础建设政策优惠,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政府服务,加快乡村网络实现全覆盖,力争实现城乡“同网同速”,保障农村信号畅通与稳定。降低农村地区在生产生活中的用网成本,大力推进数字电视、移动网络设备、电脑等通信技术在乡村的应用。加大设施维护力度,做好网络安全监管工作。


其次,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异,相较东部地区,中部、东北、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较弱,各地应结合当地发展基础,稳步推进智慧农业、智能物流、智慧水利、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设施建设。既要做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又要结合不同区域乡村要素禀赋、产业结构、技术、人力等,因地制宜优化乡村经济发展政策。


最后,助力乡村产业升级,强化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目前,我国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数字与信息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有助于完善农村信息化供给,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实现信息和知识共享,延长乡村产业链条,实现产品增值。数字技术应用于渔业、畜牧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新发展理念下,将数字技术充分融入乡村发展全过程,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3.2加强农村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最终要回归到“人”。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加强农村数字人才培养,引进数字信息技术人才,为乡村数字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方面,做好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建设工作。农民是智慧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数字化素养,争做新时代新农人。依托地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科教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民群众开展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电商物流等专业化培训,加强本土数字化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参与度与获得感,自觉学习数字经济相关知识。拓宽宣传渠道,营造良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氛围,通过宣传栏目、专题讲座、电子平台等进行乡村振兴发展成功案例分享与交流,切实感受“数字红利”。


另一方面,做好数字人才引进工作。不断优化乡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政策,提升专业人才薪资待遇水平,吸引数字专业化人才“下乡”“回流”,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对已返乡人才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安置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真正从根本上留任人才,长时间扎根农村,实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3.3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平台建立

数字经济的更新迭代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集成效应,做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平台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加快搭建数字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全面满足了农村信息化服务需求,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生活全过程,实现从“菜园子”变为“菜篮子”,与农村合作社、生产、种植基地达成友好合作,做好各类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与应用。始终坚持市场化运作,线上线下同步拓宽老百姓的致富路。


二是完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业态,其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乡村农副产品“走出去、走得远”。着眼数字经济背景下智慧乡村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数字素质培训,制定“新农人”培养方案。对内整合资源、对外深化合作,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高质量农村物流体系,促进农村电商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乡村数字监测体系,利用信息技术预防气候灾害和病虫害,运用“云问诊”“云课堂”等新型方式,定期对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远程学习、技术咨询等培训服务。建立县(区)、乡(镇)、村协调联动机制,县级层面主要为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化等提供政策支持;乡(镇)层面反馈乡村技术需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成果转化;村级负责具体的工作实施。充分整合乡村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产业,应用数字化开发多种功能、挖掘多元价值,实现乡村产业的集成、延伸和扩大。


3.4强化乡村数字产业新业态培育工作

当前,各地依托乡村资源积极培育农村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部分乡村数字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休闲农业、农产品精细加工、乡村文化建设等稳步发展,乡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进一步深化改革,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探索乡村数字产业新模式。我国各地乡村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各地立足本地发展基础,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劳动力资本、市场环境等,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普及与应用。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创意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农、文、旅、康养多样化发展。


二是推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目前,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绿色化、集聚化、数字化、品牌化、创新化、一体化趋势明显。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应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好农村资源,形成资源共享,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作者:韩国光)




上一篇: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

下一篇: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改进对策及现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